汾河岸邊的凌霄雙塔

由 AECOM 作為方案方參與設計的太原中海國際中心歷時5年現已竣工,建築面積約27萬平方公尺,共53層,高度230公尺。目前是 AECOM 在中國區設計落成的最高的雙子塔。專案集辦公、商業、餐飲等功能於一體,雙塔中軸線對稱佈局,裙房底層架空形成與城市共享的開放空間,以挺拔的晶體切割雙塔結合立面優雅的曲線肌理,象徵著「龍城」太原的雙龍飛翔,同時也寓意汾水波動,展現出山西悠久的歷史文化及自然資源特色,是太原市核心位置地標性、高品質、超高層寫字樓的代表。

汾河之岸 太原之心

「襟四塞之要衝,控五原之都邑」,太原有2500多年的建城史,地處太原盆地,三面環山,一水南流。本案場地東臨汾河,北連迎澤大街,一條南北向的「母親河」,一條東西向的「發展軸」,佇立在這一縱一橫的雙軸交匯處,幾乎是太原城的幾何中心,因此成為與自然、城市對話的時空節點,也是「觀景」與「被觀」的核心位置,由於230公尺的高度與21萬平方公尺的規模,還是這個超高層組團的「龍頭」,設計嘗試用端莊中正的方式去契合這座文化古都淵遠流長的歷史及淳厚大氣的氣質。

晶體切割 雙塔對話

為了解決超高容積率帶來的空間壓力,平衡方正形態的效率與造型的豐富性的矛盾,對塔樓的四個轉角做不同的切割動作,形成多面晶體,改善了塔樓的高細比,用不對稱的單體構成中軸對稱的雙塔,加強雙塔之間的對話與完形,讓塔樓的光影更加豐富,在不同的城市界面呈現不同的表情。

水平肌理 曲線意象

幕牆表皮細密的水平線條,出挑尺度有微妙的深淺變化,通過倒影和陰影加強這種變化,在垂直方向形成連續曲線波動的意象。以單元幕牆的建構方式,水平出挑構件與玻璃幕牆的分格一致並以抓點方式銜接,便於高精度安裝,兩者之間留出100公厘縫隙,讓連續的玻璃面減少積塵,更易自潔;而裙房以折面玻璃的方式與塔樓的晶體相呼應;大堂用更為通透的兩層通高玻璃肋抓點幕牆來強化室內外視覺聯繫。

雙龍飛升 水波靈動

太原古稱「龍城」,寓意「龍興之地」,千年的「龍城」與萬年的「汾水」,共構形成這塊土地的文化底蘊和自然基因,設計通過幾組垂直方向展開的曲線,既嘗試創造「雙龍騰飛」的動勢,又表達水波蕩漾的光影姿態,用輕盈抽象的手法隱喻這座城市的獨特意象,也讓厚重安靜的建築產生了向上的動感。

開放轉角 城市視野

充分利用雙塔的高度和獨特位置帶來的景觀優勢,標準層採用無角柱的設計策略,強化8個轉角的雙向視野,使眺望汾河與城市的畫面更連續通透,轉角處空間感受更輕盈開揚;讓雙塔近觀城市與汾河公園,東望太行、西眺呂樑的觀景體驗發揮到極致,從而讓使用者擁有獨特的空間記憶,和城市發生密切的關聯。這種做法也使得轉角在體量的切割塑造中擁有更大的靈活度。

塔樓落地 裙房懸浮

塔樓體量直接落地,讓塔身切面更完形,同時增加其高細比,讓雙塔更加挺拔利落。將折面玻璃構成的裙房抬升至空中,其下形成15公尺,25公尺寬,40公尺進深,1000平方公尺大小的半室外、有頂蓋的大尺度共享空間,釋放相對局促的地面,讓內外街區得以貫通。同時雙大堂的主入口由正北向轉至東西,朝向該廣場,形成極強的對話與交流,也為室內大堂提供了有彈性的外溢空間。強化了這組建築的城市性與開放度。

結語

該專案負責人、AECOM 中國區建築設計副總裁鐘兵先生說:「太原老城內有著名的『雙塔寺』,一對始建於400年前高54公尺的雙塔,曾經俯瞰古城,承載著這座城市的悠久歷史。今天,我們希望這對佇立在汾河岸邊的新雙塔也能成為像徵城市不斷演進的新標誌。」